昭蘇縣的風俗民情
美麗的昭蘇草原上生活著哈薩克、漢、蒙古、維吾爾、回、柯爾克孜、塔塔爾、烏孜別克、錫伯、俄羅斯、塔吉克等21個民族。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是草原游牧民族,日常生活習俗帶有明顯的牧區(qū)特點,衣食住行文化娛樂都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。哈薩克人性情直爽、熱情好客,而且都是騎馬高手,賽馬、“姑娘追”、叼羊、馬上角力、阿肯彈唱都是他們的終生伴侶。賽馬昭蘇是漢武大帝歌賦中所盛贊“騰昆侖,歷西極”的天馬的故鄉(xiāng),自古就以盛產(chǎn)良馬著稱,馬文化歷史悠久,有進行各種傳統(tǒng)和現(xiàn)代馬術運動的得天獨厚的優(yōu)越條件。每年盛夏時節(jié),牧場上綠草如茵,馬壯羊肥,牧民們在勞動之余,成群結隊自發(fā)地組織賽馬活動。牧民們還將賽馬分為走馬比賽和跑馬比賽,那個時候,草原上到處是奔騰的駿馬,馬背上英俊瀟灑的哈薩克小伙子極盡英勇矯健之本色。 姑娘追“姑娘追”,哈薩克語稱“克孜庫瓦爾”,它是哈薩克青年們最喜愛的一種馬上體育游戲,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,常在喜慶時舉行。關于“姑娘追”,有許多美麗的傳說,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:從前有一只白天鵝化為女子,和一位獵人結為夫妻,成為哈薩克人的始祖。他倆結婚那天,騎著兩匹白色的駿馬,象白天鵝一樣,飛來飛去,互相追逐。據(jù)說這就是姑娘追最早的由來。 “姑娘追”一般在夏秋季節(jié)繁花爭艷的草原上舉行,遠近牧民都騎馬前來參觀。活動一開始一對對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點并轡慢行。去時,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謔或求愛,姑娘只能默默傾聽,不能生氣;返程,小伙子必須策馬急馳,姑娘則在后揮鞭追打。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,有時因雙方相互愛慕,姑娘不忍心打,則只是做出打的動作。 叼羊叼羊是哈薩克民族為祈禱祝福而舉行的一種娛樂活動。叼羊活動對抗性強,爭奪激烈,又是一種集勇猛、頑強和機智于一體的馬背體育競賽。叼羊是各族群眾普遍喜愛的傳統(tǒng)體育活動,特別是哈薩克、柯爾克孜、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長這種獨特的馬上運動。 參加叼羊的人數(shù)可多可少,少則可以幾十人,多則上百人,比賽分兩隊。比賽開始,主持人首先祈禱。參加者向主持人祝福,而后將主持人獻上的一只兩歲左右的白色小羊宰殺,割去頭和蹄,扎緊食道,放置于開闊的草坪上。宣布比賽開始后,參賽者蜂擁而上,馬快者搶先一步將羊俯身拾起,夾在蹬下或馱著,慌不擇路地奔跑。其他騎手不甘示弱,緊追不舍,飛馬上前爭奪,奪得難解難分。有時會有數(shù)百騎圍作一團,左擁右擠。在比賽中,經(jīng)反復多次較量,小羊數(shù)易其主。最后,得勝者在鳴金聲中懷抱戰(zhàn)利品,在坐騎的長嘶聲中和觀眾的熱烈歡呼聲中沖出賽場。之后,得勝者當場將羊烤熟,邀眾騎手共享,將此肉稱為幸福肉。 盛夏時節(jié),牧場上綠草如茵,馬壯羊肥,牧民們在勞動之余,成群結隊自發(fā)地組織叼羊活動。牧民們還將現(xiàn)代籃球比賽規(guī)則引進到傳統(tǒng)的叼羊活動中,叼羊活動開始時,騎手分紅、藍兩隊,每隊五乘,在馬背上把所叼羊只傳來傳去,叼奪瀟灑自如。蒙古族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,“那達慕大會”不僅要舉行賽馬、射箭、摔跤等運動,還是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大會。蒙古族熱情好客,待人真誠,特別尊重長輩,主要從事畜牧業(yè)。維吾爾族維吾爾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藝術,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于中國北方的“丁零”人。民間工藝品有圖案豐富的地毯、掛毯、絲綢衣料、刺繡、花帽和銅壺、小刀、民族樂器等。他們的特色食品有馕、奶茶、抓飯、拉面、烤羊肉等。維吾爾族人的主要節(jié)日有肉孜節(jié)和古爾邦節(jié),節(jié)日里不但唱歌跳舞,還舉行叼羊、摔跤等活動。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以畜牧業(yè)為主,他們禮貌待客,總是用家中最好的東西來招待客人,本民族節(jié)日“諾芬孜節(jié)”和“圣西曼節(jié)”,彈唱“考姆茲”,舉辦叼羊、賽馬、摔跤、競賽槍法等娛樂活動。塔吉克族塔吉克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農牧生活,熱情好客,講究禮節(jié)。他們崇尚山鷹,主要舞蹈是模仿山鷹動作,“納衣”—山鷹骨制成的伴奏短笛音律效果非常好。塔塔爾族塔塔爾族他們的文化教育事業(yè)具有優(yōu)良的傳統(tǒng),文化生活豐富多彩,民族音樂以豪放的草原情調為特色。他們最愛潔凈,住房總是收拾的很干凈,周圍還種滿各種花草樹木,環(huán)境幽雅。
關聯(lián)稿件: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